藝教於樂第二堂教師研習,邀請到曾志峰老師為大家介紹“光影”在劇場裡的應用。以“影舞者”為命名,點出光影不只在劇場,亦在藝術中佔著相當重要的元素。
首先,曾老師提出,時代的改變可以由“窗戶的大小”來區分,原因是“人類理性發展,科學發展讓人類想看清楚”。讓我們來回想一下,以前舊式的房子,多以木製窗為主要型式,當光線從外透進室內,形成有明有暗的畫面。時間到了現代,在路上常見的辦公大樓,多是以大片玻璃窗組合而成,這些讓線條更簡潔,採光更明亮,亦可呼應曾老師的說法。
如果說要以劇場最簡單的元素來看,只要有光和觀眾就能進行劇場的表演,一個能讓表演者與觀眾共同存在的空間,光影最大的功能是塑造氛圍的主要元素之一。
主題來到了“複合媒材”,即是我們常聽到的“多媒體” 強調了聲光效果,在劇場中已開始被大量使用。用藝術來想像,曾志峰老師從三個面向,並且提出三位代表性藝術家來看光的詮釋 。
一、從複合媒材看光的詮釋:
藝術家 Gary Hill 是以電子影像和聲音的實驗作為自己的創作。“光是語言之詩”是曾老師為 Gary Hill 的作品取的名稱。以下是 google 搜尋 Gary Hill 的作品。在作品的下方有網址可供參考,另外亦可到他的專網看更多的作品, http://www.garyhill.com/ 。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madabandon/4672963/
http://www.donaldyoung.com/hill/hill_11a.html
二、從藝術看光的詮釋:
Christian Botanski,“光是通往與逝者溝通的橋樑”,這位法國當代藝術家出生於猶太家庭,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報紙上出現大量的尋找親人的廣告, Christian Botanski 將報紙放大加上一個檯燈,要觀看者仔仔細細端詳照片裡的人,而整個作品儼然成為如同祭壇的象徵,為二次大戰中,被遺忘的歷史做另一個註解。
http://www.douban.com/photos/photo/127348939/
三、從設計看光的詮釋:
Ingo Maurer,“光是天使的使者”,這位設計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為,以記錄生活事件為概念,所完成的燈具。平時使用的便條紙記錄著平常瑣碎的事項,透過面光的照射,也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品。
http://www.mavromatic.com/2005/11/diy-ingo-maurer-zettelz-5/
接下來曾志峰老師介紹了幾個他學生的作品,以及”複合技巧”製作的作品,就是所謂的”合成技術”。
以下作品皆可從YOUTUBE查找關鍵字得到動態影像。
SOUR【半月】
SOUR樂團的歌曲音樂錄影帶。 通片以"手影"、”錄像”完成。 影片中一雙手可以利用合成季束剪接成更多隻小手開花成樹枝狀。
【Takashi’s 4 Seasons】
來自日本的影像工作者短篇裝置單投影作品。
此影像作品融合了即時人手操控的皮影戲技巧,以及類似POWER POINT笑果,電腦設定好的預設點動畫,配合在映像管螢幕上(因此可以如電視般的彩色)。
BIM【Stay in my Memory】
英國混音樂團BIM請了知名動畫團隊幫他們製作的音樂錄影帶。
完美的結合了多種技巧:
繪本、3D、Tangible Frame、動畫、錄影、2D剪接特效等等。
【MEET DIANA】
此為曾老師學生作品
提及了影像,和所謂被拍攝與拍攝的關係。
Diana是影像中”攝影”器材的一種。能藉由鏡頭驗底片將色彩變為偏紅色系有暗角效果,讓被拍攝物失真和風格化。而通片卻是用DV的鏡頭拍攝。
此作品今年得到鹿鳴影展第二名殊榮。
上述幾件作品,已是多種媒材和影像器材使用,及技巧融合的”合成”。
合成,是現在越趨使用的方式,而這些作品皆可以更加衍生為表演藝術互相融合,或裝置產生劇場氛圍的互助效果。